岳飞的死,是多方面原因、各种因素互相叠加造成的,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
第一、岳飞的老对手完颜宗弼(金兀术),政治手腕十分高明。金兀术充分利用了宋高宗赵构和秦桧急于求和的心理,诛杀自己在战场上的老对手岳飞。《宋史·岳飞传》记载说:
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
在《说岳全传》中,玉帝派出赤须龙(金兀术)下界,侵犯中原,搅乱宋室江山。而如来佛为了降服赤须龙,派出大鹏金翅鸟(岳飞)下界。因此金兀术和岳飞就成了死对头。
虽然民间传说有演绎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毫无疑问,金兀术是当时金国高层里面,一直是对南宋的主战派的代表。在绍兴和议前夕,当时金国高层出现了以宗磐、宗隽、完颜昌(挞懒)为首的主和派,提出归还河南、陕西等地区和南宋议和。金兀术对这个建议坚决反对,并最终发动政变,把这些人全部清除。然后再次统兵伐宋,在顺昌(今安徽阜阳)败于宋刘锜部,在郾城、颍昌大败于岳飞部,宗弼险些被俘。
恰恰就是在这种对金兀术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宋高宗赵构下令岳飞等人班师,宋军撤退,南宋小朝廷提出议和。
金兀术把诛杀老对手岳飞作为和议的前提条件。借宋高宗赵构之手,除掉战场上的老对手,使南宋自毁长城,金国算除掉了心腹大患。金国高层得知岳飞的死信,连日开 part庆贺。可见当时岳飞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压力。
而宋高宗赵构为了满足对手的要求,自毁长城,杀害了岳飞。恰恰说明金兀术不但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将领,更有着高超的政治手腕
应该说,相对于岳飞、韩世忠这些南宋将领,金兀术不但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将领,更是一名手段高明的政治家。作为金国宗室的金兀术,出将入相,文韬武略,一度完全掌控金国的军政大权,死后更享受了配享太庙的待遇。
第二、宋高宗赵构从宋太祖赵匡胤那里继承来的对武将从骨子里的不信任。

我们知道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动乱局面。
而统兵大将因为各种原因推翻现有皇帝、自己黄袍加身是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战乱频仍的根本原因,这些人当中也包括赵匡胤自己。
当时有一个叫安重荣的人,史书上记载说:
见唐废帝、晋高祖皆自籓侯得国,尝谓人曰: “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
这个安重荣看到别人都是从统兵大将做了皇帝,也“耗子腰里别把枪,起了打猫的心思”。虽然安重荣最后失败了,但是也反映了当时大部分统兵藩镇的心理。
北宋建立以后,选择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策略。北宋皇帝们都明白,虽然读书人的那枝“笔”很厉害,但是“枪杆子里面才出政权”啊!
到了宋高宗赵构这里,对武将谋反作乱更是有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公元1127年,赵构在北宋灭亡之际,在应天府继位做了皇帝,成立南宋小朝廷。仅仅到了1129年,武将苗傅、刘正彦乘当时大将韩世忠、张俊、杨沂中、刘光世等都分守其他要害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宋高宗赵构退位。虽然这场政变最终被平定。但是对宋高宗赵构,以及后来南宋政权的走向却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首先,这场兵变虽然被平定,但是这场兵变不久,兵变中被立为皇帝的赵构唯一的儿子赵旉就惊吓而死。在这之后,赵构再也没有生育出自己的儿子。不得不在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人中寻找继承人。
其次,本来就担心地方武装和统兵大将拥兵自重的宋高宗赵构,这次兵变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在其后终其一生都不在信任任何武将。
最后,苗傅、刘正彦提出徽钦二帝尚在北方,质疑赵构的皇位来源的合法性。更让宋高宗赵构耿耿于怀。后来他一生都不肯北伐金国,宁肯献出失而复得的大片土地也要屈辱地与女真和议,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绍兴和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达成的。公元1140年,金国再次大举南下,但是很快在岳飞等南宋将领的反击下,连遭失败。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郾城大捷”,击败了金军主力,收复大片失地。而宋高宗却担心军人战胜回朝会专横难制,又害怕钦宗回朝后自己帝位不稳,坚决命令各路军队班师,并在一天内连下十二道金牌逼令岳飞退兵。
而为了表示自己对和谈的诚意,宋高宗赵构解除了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帅的兵权,并最终杀害了岳飞。
韩信在被汉高祖刘邦逮捕的时候感叹说:“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但是当时,刘邦还是留了韩信一命。
而宋高宗赵构对岳飞也一度十分信任。事实上他最终放过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这些人。但是岳飞却成了“杀鸡骇猴”的那只鸡。作用还是十分明显的,比如说韩世忠,在逃得一命后,日子过得十分低调,长期大门紧闭,再也不敢提当兵打仗的事情,更不敢见原先那些将领部下。
第三、奸相秦桧弄权,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对韩世忠、岳飞暗下毒手。韩世忠在岳飞的帮助下逃过一劫。岳飞最终没能逃出魔掌。

秦桧在正史中,在《宋史·奸臣传》里。对于他的历史定位,可谓一锤定音。
平时人们往往只关注秦桧害死岳飞这一件事情上。事实是,秦桧是比唐朝的李林甫、明朝的严嵩更加穷凶极恶的大奸臣。
《宋史》中说他,前后两次担任宰相,长达19年。他胁持皇帝,包藏祸心。一时的忠臣良将,差不多都被他杀戮放逐干净了。
而杀岳飞,应该说是秦桧排斥异己的第一刀。岳飞反对议和,而且向宋高宗赵构提出早立太子等等主张,秦桧都觉得简直就是跟自己对着干。更让秦桧寝食不安的是,相对于张俊、韩世忠、刘光世这些人,岳飞更加年轻,可以说是宋高宗赵构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一度成为宋高宗赵构的心腹爱将。赵构对岳飞身上的一些缺点毛病也十分宽容。如果岳飞活着,不但议和不能顺利的进行,而且说不定自己还会倒霉。
因此,当金国把杀岳飞当做议和的先决条件,秦桧力主杀掉岳飞。当然,纵观秦桧的一生所作所为,就算金兀术不提杀岳飞,岳飞最终恐怕也很难逃脱秦桧的魔掌。
事实上,在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密谋召回张俊、韩世忠和岳飞三大将,和金国议和的那段时间里,这三个人头上都悬着一把屠刀。
只不过张俊这人见风使舵,和韩世忠、岳飞不同。他附和宋高宗赵构和秦桧,赞同议和,对秦桧言听必从。在岳飞的案子中,张俊不但没有营救岳飞,反而成了秦桧陷害岳飞的帮凶。而秦桧也很感激,一度把军权交给他。
而秦桧对韩世忠下手,要比岳飞还早一些。秦桧网罗诬陷韩世忠的证据,还是岳飞飞马报信,把秦桧的意图告诉韩世忠。吓得韩世忠马上面见宋高宗赵构,表明心迹,才逃过一劫。

第四,岳飞本人过于耿直。
岳飞不但是个军事家,文学素养也很高,可谓文武双全。但是他性格忠诚慷慨激烈,议论公正持平,不屈服于人,最终因为这方面的原因被害。
比如说岳飞和张俊的关系。相比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这些人老资格将领,岳飞属于后起之秀。因为岳飞提升的很快,这些将领都很不服气。尤其是张俊心胸狭隘,可是岳飞说话都是直来直去,加深了张俊对岳飞的嫉恨。
而岳飞耿直的性子,更使他做出了几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比如说,本来朝廷一度打算把5万原属于刘光世的军队交给岳飞统领。后来,朝廷改变了主意。岳飞心中不满,竟然打了辞职报告,而且不等批准就撂挑子走人了。宋高宗赵构派人人劝说岳飞回来,前后竟然劝了6天,岳飞才回心转意,回到军中。
在朱仙镇前线,宋高宗赵构为了逼迫岳飞撤退,先后下了12道金牌令箭。固然一方面说明宋高宗赵构和秦桧逼迫岳飞后撤的急切心情。在另一方面,何尝不是说明宋高宗赵构对岳飞能不能百分之百的贯彻自己的命令心存疑虑。毕竟,对于一般将领来说,一道命令就够了,哪里用得了12道。
在议和期间,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密谋解除岳飞、韩世忠和张俊三大将领的军权。韩世忠、张俊到了之后,岳飞落在后面。整整比前两个人晚到了六七天。
如果说岳飞的这些缺点,在战时或者其他时间宋高宗赵构还能容忍。但是到了南北议和,天下大势已定的情况下,宋高宗赵构从骨子对这些统兵大将的不信任就显露出来了。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这些人能躲过一劫,除了其他原因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当初苗刘兵变的时候,正是这些人带领军队平息叛乱,救了宋高宗赵构一命。尤其是韩世忠,在消灭叛军的战斗中冲在最前面,第一个跑到宋高宗赵构面前。宋高宗赵构攥着韩世忠的手放声大哭。这些,后来的宋高宗赵构未必把这些都忘掉。
↓而岳飞和宋高宗赵构显然没有这种生死患难的经历。
尤其是金国把杀岳飞当做两国和议的先决条件的情况下。作为皇帝的赵构,在江山和爱将(带刺的心腹爱将)之间,不不难做出选择。
那就是岳飞必死无疑。
赵构,赵构想杀害岳飞原因有多个:
其一:岳飞抗金之后,帐下可谓猛将精兵如云,在与金兵交战过程中,也是胜多败少,在民间极具号召力,民间志士想加入岳家军抗金的可谓数不胜数。而宋朝得以建国,就是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典故。是以,赵构也害怕岳飞拥兵过重,且民间声望过高,会闹出“黄袍加身”而导致自身皇位不保,想将岳飞除之而后快。
其二:岳飞抗金之心可谓坚若磐石,一直喊出“直捣黄龙府,迎回二圣”的口号。赵构本来就不是宋朝继承皇位的人选,只是靖康之耻之后,皇室子弟被金军掠劫一空,宋朝文武为保社稷,才拥立赵构为帝。赵构即位后,前期为保半边江山,也极力支持抗金,但随着抗金大局逐渐好转,自己半边江山已趋稳固,便一门心思保自身皇位,对议和更青睐三分,而对岳家军“迎回二圣”的口号颇为忌讳,对岳飞更是忌恨有加。加上秦桧的百般怂恿,对岳飞更是想除之而后快。
岳飞之死,是死于皇权,若不是赵构一力支持,十二道金牌催召,便不会有风波亭之冤。



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百分生活】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shiyucn@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评论列表(0条)